國際學校一直以來是家長關注的熱門,很多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規(guī)劃孩子的未來。從家庭實際情況出發(fā),經濟能力、人脈、大致喜好等,篩選出留學目的地。比起糾結什么時候讓孩子轉入國際教育體系來說,或許我們應該關注更加本質的東西,關注自己的孩子進入國際學校需要具備什么素養(yǎng)。
國際化教育,一般以英語為母語類西方國家的大學為目標出口,英語是一個基本能力和工具。這不僅是語言一個層面的問題,而是一套思想體系的建立。孩子在國際化教育階段如果注重培養(yǎng)以英語能力為核心的幾種能力,讓家長在孩子比較小的時候,提前關注、提前選擇,提前培養(yǎng),那么對孩子未來的國際化教育是有很大幫助的,家長讓自己的孩子提前適應國際教育可以就這樣幾個維度來展開。
全英文思維能力
未來孩子的英文溝通力開始于從小建立一種全英文的思維。國內的新課標和中高考的要求是不需要具備全英文思維能力的,但是如果孩子在一個全英文的環(huán)境下,比如孩子在國外旅游,從點餐、機場、問路,路途中與英語與外國人交流,這些如果仍然以翻譯式的方式交流的話,效率是非常低的。
要做到全英思維應該:
(1)任何一個溝通都要以英文為基礎;
(2)應該從小培養(yǎng)全英文的思維;
(3)提供更多的應用英文的環(huán)境,比如常去游學或國外旅游等。
學習力
建立在全英文思維基礎上的學習力,包括用英文進行全科目學習的能力,以及無障礙閱讀理解的能力等。
國際化學校是全英文教學,進入國際學校環(huán)境的孩子,如果基礎差的話,需要經過半年左右的過渡期,而過渡期完成也不一定是能達到游刃有余的進行學習、溝通等。有很多專業(yè)術語,如果從小沒有用英語學習過這些專業(yè)內容的話,還是比較吃力的。
而這中間閱讀能力應該是較核心的,較好在3歲左右從繪本開始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興趣、閱讀技巧、閱讀習慣,具備了閱讀能力,孩子實際上是通過閱讀去學習大部分的學科。而一旦孩子對閱讀失去了興趣,比如到了10歲到12歲左右才開始強調閱讀的話,在現在信息泛濫的情況下,要讓孩子踏踏實實回來再重新培養(yǎng)閱讀興趣是非常困難的。
影響力
第三種能力叫影響力,表現在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寫作演講的能力、團隊合作的能力上,這三種能力也是非常核心的,而寫作能力、演講能力是建立在大量的構建在廣泛閱讀基礎上的。而團隊合作也是高級能力,這個也是孩子將來去了國外的大學非常需要的能力,同時也是當代孩子比較缺失的能力。
國際化課程的課堂中培養(yǎng)自我認知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討論和小組合作能力、寫作能力、溝通能力等等。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要放棄中式教育中我們已經具備的優(yōu)勢,因為中國學生的獨特文化背景和他們對自己文化的認識也是作為國際學生被海外大學所看重的。所以,在我們的辦學過程當中,一直在倡導混合型國際化課程,也正是想從國際課程和中國課堂發(fā)掘出各自具備的優(yōu)勢,用中外方團隊的優(yōu)勢互補,來實現國際化課程對孩子的培養(yǎng)。更為重要的是,未來人工智能時代到來,基礎知識型人才遠遠無法再滿足工作及生活需求,面對大量信息爆炸的環(huán)境,我們的孩子如何認識自己,認識世界,如何與他人合作相處,是否具有創(chuàng)造力和批判性思維的能力,才是他們未來掌控自己人生的關鍵。
推薦閱讀:
聲明:我方為第三方信息服務平臺提供者,本文來自于網絡,登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如若我方內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反饋,我方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